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图片新闻>社会发展

人民网:这里是通化

  • 通化市人民政府 www.tonghua.gov.cn
  • 日期:2022-03-18
  • 来源:人民网
  • 【打印】 【关闭】


《驮岭冬韵》-张作福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全市幅员1.56万平方公里,与朝鲜隔江相望,辖7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1个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 


《古树溶金》姜万波

  通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6000多年前,通化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高句丽文化和萨满文化的发源地,高句丽王城、王陵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处独立申报成功世界文化遗产的5A级景区。通化是抗联浴血奋战的主阵地,是“四保临江”的主战场,是抗美援朝的大后方,诞生了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炮兵学校、工兵学校、步兵学校及炮校文工团,是首批全国双拥模范城,并连续九次获此殊荣。 


层林尽染裹银装》陈启伟

  通化区位独特,开放空间巨大。通化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鸭绿江国际经济合作带的核心区,是东北东部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东北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具有铁路、公路、航空及通丹陆海联运优势,沈白高铁全面启动,集桓高速加快推进,通化至长春高铁和通化机场扩建前期工作有序实施,通化港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正在申报国家级,通化“进关出海、连接腹地、通达国际”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形成。     


《远眺二龙山》高文峰

  通化生态优美,自然资源丰富。通化素有绿色立体宝库之称,是我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人参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被誉为中国中药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之乡、松花砚之乡和滑雪之乡;有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100余种,已经探明的矿种达50余种。通化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山水相依,是一座天然生态氧吧,全市森林覆盖率67.3%,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通化具有独特的“山水林田湖草花、冰雪溶泉凇瀑挂”自然美景,拥有国家A级景区46家,其中5A级1家、4A级9家。各种文化遗址575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7处,省级文保单位32处。是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日照崇山》张卫东   

  通化产业特色鲜明,民营经济活跃。通化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医药城”、国内著名的“葡萄酒城”、东北重要的“钢铁城”,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医药冠名的高新区之一,全市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发展到72户,在通化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基因重组人白蛋白再次填补国内空白;通化葡萄酒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开国大典和国庆十周年唯一指定用葡萄酒。随着通化产区葡萄酒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代表本土葡萄品种的通化产区葡萄酒在各类世界顶级酒类大赛和国内赛事中屡获殊荣,2016年以来荣获金奖59个,银奖铜奖76个;通钢是吉林省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形成440万吨生铁、460万吨钢材的生产规模。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培育出了医药、食品、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和数字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通化现有上市挂牌企业35户,其中上市公司8户,市场主体发展到15.6万户,其中企业发展到2.8万户。


《吊水壶冬韵》刘大伟

  通化和谐文明,发展环境优良。通化“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96.6%,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最快半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全程网办”,创建了“三一三无”“通·通办”等服务品牌,用制度实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东北地区首家实践基地落户我市,应急周转基金、信保基金功能有效发挥。连续举办四届企业家节,制发法人卡、英才卡,在审批、服务、医疗、出行、子女就学等方面为企业家开辟绿色通道,企业家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城市”,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评为全国创新能力百强市、最佳医药投资城市、绿色发展优秀市、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美丽山水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21年,通化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27.6%和10.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7.1%,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0.9%。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通化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强市,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一个中心、四个跨入、五个突破”的发展思路,以“333”工业产业体系、“3+N”服务业产业体系、6大农业龙型经济为支撑,以“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为落实保障机制,以“五化”工作法推动落实,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度发展,加快建设东北东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奋力开创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新局面。 

[ 纠错 ]

主办:通化市人民政府

承办: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传真:0435-3250833

版权所有: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吉ICP备05000673号 网站标识码:2205000001 吉公网安备 22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