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通化联播>通化动态 |
| 申遗以来吉林省高句丽文物保护和研究成果综述 |
|
|
2004年7月1日,在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通过了将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以此为契机,我国学术界兴起了一股高句丽研究热潮。作为东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句丽是研究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路径,研究中国边疆学特别是东北边疆学不可或缺的内容。21年来,吉林省在高句丽文物保护与传承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深入发掘其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既加深了对高句丽问题的认识,也积极普及高句丽历史文化知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申遗成功以来,《北方文物》《社会科学战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延边大学学报》《东疆学刊》《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边疆考古研究》等学术刊物高度关注高句丽研究,刊发了数量可观的学术论文,据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高福顺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明阳统计,仅《地域文化研究》(原称《东北史地》)杂志自2004年至2024年6月,累计刊发与高句丽相关的学术论文就多达290余篇。 过去21年间,学者讨论的重要议题主要包括:高句丽早期历史(高句丽始祖王邹牟之死的争论、五部的形成过程与性质判定、族名称谓等),官制、爵制、政治组织模式研究,经济、文化、军事研究,宗教、风俗习惯与社会生活研究,人口、移民研究,高句丽与中原政权和周边政权的关系研究,以及文献整理与研究。 为配合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发掘丸都山城、国内城与民主遗址、高句丽王陵,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申遗成功后,该所先后参与了国内城、丸都山城、洞沟古墓群、自安山城、罗通山城等多项大遗址保护项目,出版了《丸都山城》《集安高句丽王陵》《国内城》《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报告集》等考古报告。 为配合高句丽申遗后续保护项目和大遗址保护项目,我省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包括通化县赤柏松城址、通化市自安山城、柳河县罗通山城、集安国内城、集安丸都山城、集安洞沟古墓群中的部分墓葬。2006年又在云峰水库库区调查、测绘并著录了一批新发现的墓葬。 2007年,张福有、孙仁杰、迟勇出版《高句丽王陵统考》,张福有出版《高句丽王陵通鉴》,孙仁杰、迟勇出版《集安高句丽墓葬》。2008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耿铁华的《高句丽古墓壁画研究》,该书收录壁画墓115 座(中国境内38座、朝鲜境内77座)。 此外,我省还发掘清理了吉林龙潭山城,并发掘清理了集安建疆遗址和新红古墓群,确认唐代老边岗土墙即文献记载的高句丽千里长城。 2010年,集安高句丽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2年7月29日,集安高句丽碑出土。 2015年以来,我省组织力量发掘集安霸王朝山城及外围遗址。2017—2024年,对集安市境内的霸王朝山城、望波岭关隘、关马山城和大川哨卡、国内城、丸都山城等城址、关隘作了系统调查和航空遥感测绘。 2016—2022年,珲春古城村寺庙址经过发掘,被确认为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处高句丽佛寺,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已发现最早的佛寺遗址。 2015—2016年,发掘清理了集安洞沟古墓群山城下墓区的402座墓葬。 2016年,发掘清理辽源龙首山山城。 2017年—2018年,发掘集安太王陵南遗址。 2022年,高句丽考古研究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目前,吉林省高句丽考古工作全部依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同时,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院校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等科研单位通力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后备力量。 作为世界遗产地,集安市自2004年申遗成功以来,始终重视持续提升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累计争取国家文保资金2亿元,实施遗址本体保护、壁画墓防渗保护、遗迹变形监测等3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并建立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平台,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对集安市17座高句丽壁画墓进行了数字三维重建,以兼顾保护与展示功能。集安市组建了市、乡、村三级文物保护队伍。此外,还编制了《洞沟古墓群保护总体规划》和一系列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不断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走深走实。(宋晓林) |
版权所有: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吉ICP备05000673号
网站标识码:2205000001
吉公网安备 22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