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全市幅员1.56万平方公里,与朝鲜隔江相望。辖2市(集安、梅河口)、3县(辉南、柳河、通化)、2区(东昌、二道江)和1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1个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下设45个镇、14个乡、23个街道。全市有6个少数民族乡镇。分别为集安市的凉水朝鲜族乡,通化县的金斗朝鲜族满族乡、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柳河县的三源浦朝鲜族镇、姜家店朝鲜族乡;辉南县的楼街朝鲜族乡。
2.行政区域。全市幅员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辖梅河口市、集安市、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东昌区、二道江区7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5个省级开发区,梅河口市是全省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市,集安市是全省加快开放发展试点市。
3.地理地貌。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全市幅员1.56万平方公里,地理地貌可以概括为“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其中耕(园)地、林(草)地、水域和公交居民用地分别占幅员面积的19.3%、71.1%、3.1%和6.5%。主要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冲积土、草甸土和白浆土等9种,土壤质地良好,保水保肥,有机质平均含量35.82g/kg,有效磷平均含量65.42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168.2mg/kg,PH值3.87-6.41。
4.气候资源。通化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足,雨热同期。全年日照时数2284~2598小时,年平均气温为4.0-5.0°C, > 10°C活动积温1900 -3200°C,年平均降水量680-947毫米,其中,5-9月份农作物生育期间的日照时数1000-1192小时,平均气温15-25°C,>10oC活动积温2214-2948°C,年平均降水量551-760毫米,无霜期110-149天。
5.自然资源。通化生态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67%,素有绿色立体宝库之称,是我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被誉为中国中药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之乡、松花砚之乡和滑雪之乡。全市现已查明的野生经济植物148科976种,野生经济动物40种,鱼类资源60种,优质特用粮食作物18种,特产经济作物44种,蔬菜37种。
二、农业基础概况
(以下内容不含梅河口)
1.农业用地。全市耕地面积4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面积236.73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210.73万亩,分别为水稻生产功能区82.73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128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大豆26万亩。
2.农机装备。全市农机总动力14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5%。
3.农村信息网络。全市现有5个益农信息社管理平台、8个乡镇中心社、685个益农信息社。加快辉南样子哨镇太平沟村等三个“数字村”建设,全市智慧农业企业发展到8户。其中,龙缘科技被认定为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点4个,注册“吉农码”手机用户45303人。“12316”“12582”三农服务平台专家122人,通化市农业网站1个,通化市农业农村局“公众号”1个,通化农业农村“快手”政务号1个。
4.农资投入水平。全市每年投入粮食春耕生产资金10亿元左右。其中,农民自筹7亿元左右,银行贷款3亿元左右。投入种子0.68万吨、化肥13.2万吨、农药0.15万吨、农膜0.20万吨。
三、农业区域布局
近年来,我们利用山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做优做强农业一二三产业,带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通化地方特色的“两区一圈”农业经济区划,即辉柳北部粮牧功能区,通集南部特产优势区,东昌、二道江环城都市农业圈。
四、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
(一)粮食生产情况
2023年,全市投入备春耕生产资金9.75亿元、种子0.68万吨、化肥13.2万吨、农药0.15万吨。农作物播种面积380万亩,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4万亩(玉米225万亩、水稻81万亩、豆类13.8万亩、薯类3.6万亩、其他杂粮0.6万亩)。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分别为玉米70%、水稻25%、大豆4%,总体超过99%。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28.94亿斤,同比增长2%。
(二)农特产业情况
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我市已初步形成了“6+N”的农特产业发展模式。“6”是指重点发展六大农业龙型经济,即依托资源禀赋,打造人参、葡萄、优质稻米、中药材、林特山珍、畜牧业等六大农业龙型经济产业集群;“N”是指加快鲜食玉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壮大。
1.人参产业。通化作为中国人参文化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有文字记载的人参采挖活动达1700年之久,人工栽培有近500年历史。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中国人参城”“中国人参之乡”“中国人参产业基地”建设,现已形成集种植、加工、科研、流通、监管、品牌、文旅“七位一体”的人参产业发展集群。2023年,全市人参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同比增长10.3%,总量约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加快推进种植标准化,通过在全国率先调整优化人参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科学配套技术,全市非林地人参留存面积6.85万亩,林下参在山面积30.59万亩,鲜参年产量1.3万吨左右,人参标准化种植率达到80%。集安市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人参)优势区,柳河县被命名为“中国野山参之乡”,所辖县(市)均为人参生产保护区,累计创建 “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基地91个、居全省第一位,进一步夯实了通化“长白山人参”核心产区基础。加快推进加工规模化,全市现有人参加工企业45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益盛、万通、修正、参威、百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4户、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1户。全国A股上市人参题材2户企业全部坐落在通化(益盛、康美新开河)。通化县被国家认定为“人参全产业链典型县”,集安、通化县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产业园,为推动通化人参产业发展积蓄了动能。加快推进市场现代化,现有通化快大、集安清河两大人参交易市场,涵盖产品展销、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生产经营、文旅融合、合作交流等多种功能,年交易额超百亿元,其中线上交易额达五分之一以上。通化已成为全国人参交易的集聚区。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化,我市拥有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吉林人参研究院、集安人参研究所等7家人参科研机构,取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40多项。审定了“新开河1号”“康美1号”“益盛汉参1号”等人参新品种11个。参与制定人参种植、加工、检验检测等国家、地方、团体相关标准60项,开发涵盖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生物制品5大系列人参产品800余种,其中人参新资源食品194种、通过SC质量体系认证130种,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产业)落户通化。建立由三位院士领衔合计90名国内人参各领域顶尖专家的通化人参产业专家委员会,作为产业发展“高端智库”。我市已成为全国人参产业科研新高地。加快推进产品品牌化,拥有新开河、益盛、紫鑫中国驰名商标3件、吉林省著名商标7件、通化市知名商标12件,其中“新开河”是我国第一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人参品牌。益盛汉参、东方红千年珍、云岭参谷、元秘—D、盛吉信、力神等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通字号”人参品牌优势。累计争创“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179个,居全省第二位。当前,我市正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共建“中国人参城”,将再度激发通化人参产业发展新活力。加快推进参旅一体化,通化人参文化历史悠久,“人参炮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老把头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国·清河野山参节”等节庆活动享誉全国,人参花被增设为市花。通过大力推进人参同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通化将成为“拜长白山神、寻绿野仙踪、淘物华天宝、品人参盛宴”的康养胜地。
2.葡萄产业。通化与法国波尔多等世界著名葡萄产地同属黄金生产带,是我国著名的“葡萄酒城”,代表着“世界的中国风土、中国的民族产业、吉林的文化品牌、通化的城市名片”。通化葡萄酒厂始建于1937年,所生产的葡萄酒曾是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开国大典和国庆十周年等国宴上唯一指定用葡萄酒,是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国外元首访华指定用葡萄酒。朱德、董必武、胡耀邦、彭真、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企业视察。通化拥有丰富的长白山野生山葡萄资源,全市酿造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产量1.2万吨。集安山葡萄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柳河山葡萄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市现有“公酿一号、双优、双红、左优红、公主白、北冰红”等优良山葡萄品种,其中“北冰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直接酿造冰葡萄酒的品种。2016年以来,通化葡萄酒产品在世界顶级大赛中斩获金奖35个、银铜奖48个。目前,全市葡萄酒企业发展到60户,其中上市企业2户,规模以上企业3户,精品酒庄13个,是我国第一个拥有2户上市葡萄酒企业的地区。我市将每年的12月9日定为“北冰红”日,成功举办了五届“鸭绿江河谷冰葡萄酒节”。2019年,《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
3.优质稻米产业。通化地处我国黄金水稻生产带。通化县西江、集安新开河所生产的大米曾为清朝皇家御用,被封为“贡米”。柳河县、辉南县生产的优质富硒和火山岩稻米备受市场青睐。培育的“通”字号系列稻米,曾多次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鉴金奖。由于通化稻米的品质、口味双优,已经成为优质米、高端米的代表。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81万亩,产量8.1亿斤。本地品种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全市水稻通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产品69个,其中绿色稻米产品51个、有机稻米产品17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
4.中药材产业。通化与云南西双版纳和四川峨眉山并称中国“三大天然药库”,现已查明药物资源1135种。目前,全市中小药材种植面积6.5万亩(不含人参),产量2.5万吨。主要种植五味子、贝母、党参、黄芪、桔梗、细辛、天麻、龙胆草、返魂草、穿龙骨等20余个品种。我市依托“通化·中国医药城”和药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以修正、东宝、万通、金马等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发展到49户,医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40%以上。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十四校、三所、一院,整合修正、万通、紫鑫等1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汇聚专职科研人员100多人、医药企业科研专门人才近千人,形成了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具备了自主研制开发能力,取得省级以上中药材科研成果80多项,研发新产品130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
5.林特山珍产业。通化林地面积97.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67%,有山野菜、食用菌等绿色食品资源190余种。依托林地和绿色食品资源,大力发展林蛙、蓝莓、食用菌、红松果林、山核桃、大榛子等林特山珍基地,为打造吉林省山地生态特色食品生产供应核心区奠定基础。林蛙养殖沟系达到1000余条,年回捕林蛙0.2亿只,产林蛙油20吨;发展食用菌2680万袋、产量1.7万吨;红松果林种植面积76万亩、年产松子6.4万吨;山核桃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核桃0.9万吨;大榛子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0.2万吨;有机蓝莓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0.9万吨。全市以康元生物、禾韵蓝莓、天肽生物等企业为代表的加工企业发展到30余
6.畜牧产业。全市备案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537个,其中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将发展到30个,省级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达标养殖场1个;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7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2023年,全市生猪发展到58.73万头,其中出栏33.52万头,同比增长0.4%、3.5%;肉牛发展到22.21万头,其中出栏8.6万头,同比增长8.7%、7.5%;羊发展到11.34万只,其中出栏5.25万只,同比增长2.6%、3.6%;家禽发展到3934.9万只,其中出栏3189.9万只,同比增长4.3%、3.9%;肉蛋奶产量13万吨,同比增长0.8%。实现畜牧业产值4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6%。
7.鲜食玉米产业。我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近11万亩,产量近12万吨,产值3.8亿元。主要种植品种有甜糯鲜食玉米和甜玉米两大类,包括京科糯2000(白粘)、天紫23(花粘)、超甜520、甜-23、普甜710等品种。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通化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占全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有鲜食玉米加工企业12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户,年加工能力近18万吨,加工产品主要有速冻糯玉米棒、超甜玉米粒软包装、超甜玉米粒罐头、玉米保鲜棒、速冻玉米粒、玉米汁饮料等。已有“佳亿”“奥禾”“嘉禾”“丰禾”等鲜食玉米品牌10余个,产品远销国内上海、宁波、武汉等地,出口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出口量0.6万吨,创汇近900万美元。
8.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冰雪休闲等功能,促进农业功能从提供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扩展、从提供有形产品向无形产品延伸。2023年,有55户企业荣获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称号。集安市城东街道下解放村、通化县西江镇太平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累计发展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6个、省级11个。截至目前,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体近1000个,营业总收入77313万元,接待总人数175.3万人,带动从业人员15267人。全市接待旅客人数超400万人(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9亿元。辉南县金川村等16个村入选首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我市5A级景区空白。谋划设计了集安-美丽田园多彩乡村夏季游、柳河-柳云泉夏季旅游热线等2条精品线路推荐到省农业农村厅。集安市、辉南县、通化县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称号,辉南县被授予国家级休闲农业重点县称号;东昌区被授予“吉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柳河县被授予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吉林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东昌区康养旅游文化节”“柳河云岭枫叶节”“通化·集安鸭绿江河谷冰葡萄酒节”等各具特色的地方节庆活动四季常新。
(三)农产品加工业情况
围绕人参、葡萄、绿优稻米、中小药材、林特山珍、畜牧业六大农业龙型经济集群建设,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和产地初加工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49户,其中国家级9户、省级50户、市级90户,市级以上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2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6件、地理标志商标8件、吉林省著名商标132件,分别列全省第二位、第一位和第三位。认证“二品一标”产品107个。2023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205.3亿元,同比增长14.3%。
(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情况
高产、高效适用技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年筛选推广主导品种43个、主推技术26项,审定新品种36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加大农民培训力度,2023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现场及线上培训班521期,培训各类农业从业人员80312人次,其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9期6675人次、一般农民400期65903人次、农技人员60期1549人次、其他农业从业者12期6185人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技保障。大力推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近五年来,共获得奖项17项。其中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2项,通化市科学技术奖3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吉林省高产竞赛一等奖1项。在育种方面共审定科研成果55个。其中,水稻品种46个;玉米品种7个;大豆品种2个。其中水稻有6个品种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14个品种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标准。共开发品种58个,其中水稻55个,玉米品种3个。2018年,“通系933”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稻(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定金奖。同年,“通系939”获得第十六届粳稻发展论坛18中日粳稻优良食味品评优秀奖。2019年,“通育269”“通系945”获得第二届全国优质稻(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定金奖。2017年,在吉林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高产竞赛活动中水稻新品种通科59获得一等奖;另外有22个水稻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五)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截止到2023年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4157个,家庭农场累计达到2746家。累计培育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省级示范社38个、市级示范社38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7家。入选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百强示范社”3个。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04.7万亩,占二轮家庭承包面积的52.3%,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不断提高。
(六)农村改革情况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68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认定成员82.2万人。全市共有687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发放证书。按照“三权分置、稳定放活”的改革方向,全市有673个行政村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测面积355.06万亩。确权后,家庭承包面积235.4万亩,超出二轮延包面积45.4万亩。颁发证书19.22万本。
(七)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情况
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四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夏秋、冬季战役,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生态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运体系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和日产日清。8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部通水运行。深入实施“十镇百村”示范创建,累计打造示范村镇330个。新打造“干净人家”2.15万户,基本实现了家家干净目标。对标“九有六无”创建标准,高质量创建“百村示范”村22个、“千村美丽”村228个。充分发挥“积分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积极作用,创建“巾帼美家超市”245个。2019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7821座。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自然屯通硬化路率达到99%,行政村通硬化路率100%。
通化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