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Tonghua Municip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通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Tonghua Municip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通市政发〔202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通化市“3+N”现代服务业工作推进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通化市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化市“3+N”现代服务业工作推进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不断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努力实现“两确保、一率先”工作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济发展攻坚战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以旅游、物流、康养为主导,现代商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多元化的“3+N”现代服务业格局,进一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一批具有通化特色的服务业产业集群、领军企业、拳头产品和高端品牌。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形成十亿级、五十亿级、百亿级产业梯次发展格局,助力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为我市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任务
(一)旅游产业。围绕立足“一核、两翼、三带”文化旅游产业布局,统筹开发全市旅游资源,深入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1.推动景区提质升级,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旅游配套设施,提升现有A级景区品质,促进自安山城和万发拨子考古遗址公园等创A升级,加快全域旅游建设。
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康养+冰雪+红色+生态”资源,打造融旅游、旅居、养生、医疗、护理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集群,大力开发“冰雪+葡萄酒”“冰雪+康养”“冰雪+红色”等新模式,围绕杨靖宇干部学院,启动红色小镇建设,串联24个红色教学点,打造高品质红色文化旅游区;开发乡村民俗风情游等系列产品,打造环城乡旅游经济圈。
3.培育骨干旅游企业,支持集旅、青旅等企业做大做强,创新适合通化特色的旅游概念,联动域外景区和企业,开发定制式、主题式旅游项目,鼓励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4.建立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丰富“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推动“七星山”建设,提升“七星湖”功能,增强旅游吸引力。
5.开发通化特色冰雪旅游产品,构建以冰雪运动为引领,以温泉养生、冬捕渔猎等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市区范围内推进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城雪道部分投入使用,完善雪村、千叶湖冰雪娱乐设施;集安市开发地域风情旅游,持续做好冬季冰葡萄酒节活动,鼓励举办冬季摄影比赛等活动;辉南县打造冬季龙湾旅游季,扩大冬季马拉松赛事规模,推广龙堡四季度假村、西夹荒生态旅游新民宿;柳河县扩大传统文化影响,举办好冬捕盛宴;通化县打造特色冰雪活动品牌,深入开展冰雪旅游节活动。
6.推动星级酒店发展壮大,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鼓励全市宾馆饭店积极创建申报星级酒店,通过开展星级酒店创评活动,促进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争创旅游品牌,引导现有星级酒店提升星级品质,实现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
7.加强旅游节营销推介,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举办老把头节、松花砚(石)文化旅游节、葡萄酒节和冰雪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带动人参、松花砚(石)、葡萄酒等产品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8.着力打造“通化手信”品牌,开展“通化手信”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大赛等活动,与师范学院研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通化手信”商标,与阿里联合推进盒马生鲜选品,与华夏航空进行产品宣传,进一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二)物流产业。围绕东北东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突出港务区核心平台作用,加强与丹东港合作,发展公、铁、海多式联运。
1.发展壮大物流企业,推动既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创A升级,扶持规模以下物流企业升规入统,引入大型外埠物流企业在域内建仓结算。
2.推动成立物流协会,鼓励域内有实力企业牵头成立物流行业协会,规范行业标准,明确发展方向,促进行业发展壮大。
3.加快物流园区发展建设,壮大现有物流园规模,推进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实施商贸物流项目建设,集约化发展医药物流和农特产品物流。
4.推进物流信息化智能平台建设,建设我市物流资源共享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物流生产、包装、运输、装卸、仓储、配送等各环节流程式、协同化无缝集成。
5.科学布局物流配送网点,建立以综合物流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三级配送网络;推进“快递进村”试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县级物流集散中心、乡镇级运输服务站、村级物流服务点“三级物流配送网”。
6.建立域外物流战略合作联盟,打通域外中转物流节点,延伸与长春、沈阳、丹东方向运输链条,扩大辐射范围。
7.加强物流分类管理,夯实物流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公路物流,市商务局负责商贸物流,市邮政管理局负责邮政快递,铁路系统负责铁路物流。
(三)康养产业。围绕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省级城市医养结合综合试点工作,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城市,推进通化新城建设,加快医养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康养产业全链条发展。
1.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服务,完善常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与标准,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包。
2.提高综合性医护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活动,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养护理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比例的50%以上;推动市医院创建三甲综合医院和市中医院创建三甲中医院工作,完善市辖区疾控机构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建立中医堂特色专科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特色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15%。
3.推进“健康+旅游”新业态,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推出康养天下—人参之路等六大创新旅游路线,打造休闲旅游街区、休闲旅游度假区,谋划“健康+旅游”类项目,推动康养、生态项目建设,发展人参种植基地、蓝莓种植基地、百万亩中草药标准化种植基地。
4.打造健康养老新模式,加快推动健康小镇建设,深化与全国旅居养老产业联盟的合作,推广“助医、助急、助洁、助餐、助浴”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区域康养中心城市、候鸟式养老基地,广泛推广城市康养社区、农村养老大院养老新模式。
5.大力发展健康养老金融业,普及健康保险等金融产品,推广“社会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双模式保险组合,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支持保健品、健康服务、康体养生等消费。
6.搭建健康智慧信息平台,推动健康云服务平台、基因大数据库、智慧医疗平台等大健康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医养服务智能化水平。
7.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市老年产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作用,依托现有的通化市卫生学校等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基地,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管理护理技能培训。
8.推动养老设施及辅助用品市场消费,与国内先进的养老设施及辅助用品生产厂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编制采购目录,引导我市养老机构开展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9.着力提升家政服务能力,延展养老机构融合家政发展,推进街道(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居家社区日间照料站建设,广泛开展社区养老日托服务和居家上门服务。
(四)现代商贸产业。围绕完善商贸产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品质,以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品牌拓展市场空间。
1.培育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商业综合体发展新业态,加快实施各类综合体项目建设。
2.打造城市特色街区,优化五月花、江锦西路、胜利路等餐饮美食街区布局,加快奥特莱斯特色商业街招商引资,推动商业街建设;实施网红大厦创业园建设,发展电商经济;规划便民早市和休闲夜市,有序发展地摊经济。
3.升级商圈服务功能,依托江南现代商贸圈、集贸步行街商圈、新站步行街商圈,扩大服务半径,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效,指导各县(市、区)建设现代商圈。
4.补齐星级酒店短板,推进星级酒店创建,动员和鼓励酒店按照经济标准打造,推动符合条件的酒店申报星级酒店评定。
5.打造餐饮名店,开展全市餐饮名店评比活动,推动餐饮行业向高端化、精品化发展。
6.推动专业市场建设,壮大农贸市场、建材市场、水果蔬菜批发市场、人参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规模,扩大汽车消费,增强汽车销售4S店发展后劲。
(五)现代金融产业。围绕建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产品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聚集整合多渠道金融资源,打造区域领先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1.丰富金融业态,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股权投资等金融机构,支持投资行业做大做强;积极筹设或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推动担保公司在我市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进一步加强与省金融监管局、吉林证监局的沟通联系,按照省里的整合工作进度,积极推进整合组建工作进程。
2.进一步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制定上市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规划,统筹协调推动企业上市,实施“8+10”上市企业培育计划。调整完善上市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上市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市、县、企业上市服务专班,实行周调度制度,建立问题会商机制,推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发挥吉林股交所通化分公司作用,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挂牌);依托深交所通化基地,组织拟上市企业家赴深圳、上海培训,对接和路演。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重点培育40户企业作为全省“腾飞类”企业培育库后备资源。
3.进一步发挥基金功效,加快产业引导基金注册备案工作进程,并着力发挥基金在促进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方面的资本引擎作用;持续发挥应急周转基金、小微企业信保基金在解决企业转贷贵、增信难方面的积极作用,力争应急周转基金累计支持企业转(续)贷额度突破120亿元;信保基金信用保证贷款业务规模放大2倍以上。
4.建立银企(项目)常态化融资对接服务体系,依托“吉企银通”通化平台,固化融资需求形成机制,强化融资服务工作机制,继续发挥金融服务专员作用,启动“项目中心+行长制”活动,建立“金融服务专员(项目融资专员)+企业财务经理(项目秘书)”的跟踪服务体系,实现融资需求清单化、融资问题台账化、项目服务个性化,加大融资服务保障力度。
5.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在各县(市、区)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逐步实现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提高农村基础金融覆盖面,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6.规划建设通化“金谷”,加强与头部券商等中介机构及投融资机构合作,规划建设通化“金谷”,完善规划建设方案和相关政策,推动市级金融机构向江南新区集聚,力争引进或集聚2家以上市级金融机构。
7.着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市、县两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加强地方金融业态行业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六)文化创意产业。围绕丰富创意载体、培育创意企业、打造创意品牌的思路,集中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松花石特色街区。
1.探索建立我市战略产业联盟,加大与台州文旅产业的磋商互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
2.推动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实施通化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建立文化产业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合作交流平台、线上营销平台等,开辟线上宣传展示营销市场。
3.加快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深入发掘通化市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研发设计与产品销售全产业链。联合文化创意旅游企业共同研发推动地域旅游商品,打造“通化手信”品牌旗舰连锁店,推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发通化旅游商品市场。
4.加快文化遗址开发利用,鼓励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推动自安山城遗址公园、万发拨子考古遗址公园、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贵族墓葬等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廊带,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务会议、康体养生、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旅游度假区。
5.培育“松花砚(石)”特色产业,加强对各类小微特色松花砚(石)企业和个体创业者的扶持。建设好大安松花石特色街区,进行统一规划、原地改造、整合市场,打造东北第一观赏石原产地的文化品牌。
6.开展文旅产业节庆活动,围绕“春览杜鹃、夏享清凉、秋赏枫叶、冬戏冰雪”文化旅游市场推介活动,实施消夏避暑旅游季系列活动,谋划冬季冰雪旅游季系列活动,推广“中国松花砚之乡”“滑雪之乡”等节庆活动品牌。
7.组织创新文化活动,深挖通化红色文化,排演红色主题剧目《不朽的旗帜》,完善打磨情景话剧《白山红雪》;深挖通化冰雪文化,开展冰雪主题新年音乐会“梦在飘雪的通化”,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冰雪伊甸园》。建设冰雪运动基地、影视基地、摄影基地、画家村和举办滑雪赛事,推进“网红”打卡地建设。
(七)商务服务产业。围绕提供精品化、个性化、特色化、便利化服务,有效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
1.发展规模化人力资源服务,加快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拓宽业务范围、丰富服务业态、完善服务功能,根据市场需要灵活开展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
2.提供专业化检验检测服务,围绕服务企业产品研发、技术认证、质量控制和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提供多元化检验检测服务。培育发展专业机构,加快建设百恒检测中心、精准医学检测中心、国家人参检验检测中心等重点项目。发挥国家级石油机械产品质量监督中心、中药新药研发与检测实验室等重点平台技术优势,提升在药品、食品、机械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能力。
3.打造知名会展品牌,依托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载体,按照“产业+会展+营销”模式,发展会展经济。提升长白山人参文化旅游产品展销会、进口商品展洽会、经贸旅游文化活动周、冰葡萄酒节等重点会展的行业和区域影响力,发展以医药、绿色有机食品、红色旅游资源等优势产业和产品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会展。
4.培育商务服务新业态,引进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安保服务、资产管理、信用中介、工程管理等专业服务企业,加强酒店、宾馆、茶馆等商务性载体建设,支持现有企业发展壮大,为社会提供“法律+会计+审计+N”咨询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推进体系。按照“一位市政府分管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专班”工作模式,各产业相关部门为责任部门,负责产业发展的指导与扶持,调研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全面掌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等情况,形成“一个产业、一套支持政策、一批重点企业、一批重点项目、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和市级领导挂帅、市政府部门专班负责、各地区和企业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
(二)建立业务支撑体系。各产业推进组牵头部门负责建立工作专班,责任落实到人,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构建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链条支撑服务机制,统筹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要事项。
(三)建立要素保障体系。相关部门围绕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建立资金、能源、土地、技术、用工、运输等各类要素保障支撑体系,梳理形成国家、省、市产业政策集成包,切实释放政策红利。推动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
(四)建立议事协调体系。由工作推进组牵头定期专题研究推动产业发展重要事项,会商调度重点工作,协调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四、工作要求
(一)研究制定产业规划。各工作推进组牵头部门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部门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产业项目谋划。紧盯产业发展各环节,巩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开展产业项目谋划,谋划成熟度要达到项目建议书标准。
(三)坚持务实精准招商。依托产业优势开展招商,推动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审批服务,破解资金瓶颈,保障用工和水电气暖需求,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全力做好项目建设过程的要素保障。
(五)提供优质服务。各产业工作专班要加强精准服务,组织开展产业发展调研,重点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帮助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