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
通化市人民政府
通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Office of Tonghua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
首页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方志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通化市地方志专题>>方志天地
【通化市志(1986-2005)】第十七篇 畜牧业 第三章 饲养
时间:2025-04-14 来源:通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第一节 大牲畜饲
牛 1986年,全市饲养黄牛18万余头。198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畜牧年”,为养牛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1990年,全市的黄牛发展突破20万头。进入“八五”,由于农业机械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几千年来“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得以更新,养牛业以“役用”为主逐渐向“役肉兼用”方向转变。尤其省“科技兴牧奔马工程”项目及1992年“金牛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养牛业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期间,通化市研究推广“利用粗饲料养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糟牛育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肉用商品犊牛快速育肥饲料的研究和应用”、“关于养牛的饲养标准、适度规模的研究和应用”、“牛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提高牛冷冻精液配种质量的研究”、“提高肉牛出栏率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等多项技术。在“金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养牛业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使“金牛工程”成为政府行为,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在资金、建材、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解决,促进养牛业的发展。到“八五”期末,全市黄牛发展到52.9万头,比“七五”期末增长1.5倍。进入“九五”,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市的养牛业持续快速发展。1996年“百万头肉牛工程”项目和2005年的“10万头基础母牛工程”项目的实施,养牛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市黄牛发展到120万头。
奶牛 1986年,全市饲养奶牛374头,奶类总产量0.17万吨。进入21世纪,市委、市政府把奶牛饲养作为“围城牧业”经济、“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来谋划和发展。2001年,全市奶牛饲养达到1 252头,奶类总产量0.27万吨。2005年,全市饲养奶牛1 943头,奶类总产量为0.9万吨,奶牛业占牧业收入的比重为1.5%。
马骡驴 1986年,全市马、骡、驴饲养量分别为5. 1万头、2万头、0.6万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牲畜不再是主要农耕动力,加上马、骡、驴的饲养成本较高及市民没有食马肉习惯,马、骡、驴的饲养呈下降趋势。2005年,马、骡、驴的饲养量分别为1.8万头、0.6万头、0.4万头。
第二节 中小家畜饲养
猪 1986年,全市猪饲养量为79万头,生猪出栏36万头,可繁母猪3.2万头,肉类总产量4. 5万吨。1988年,市畜牧局在全市推广“直线育肥”、“杂交种、配合料、日定量、喂干食、饮清水、保温棚”18字养猪法,实现养猪“时间缩小一半、饲料省一半、效益翻一番”目标。1989年,全市猪饲养量79. 8万头,生猪出栏37. 1万头,可繁母猪3.3万头,肉类总产量4.6万吨。1990年至1995年,畜牧部门在全市先后推广和普及“青、粗饲料在养猪业上的应用”、“育肥猪四良(良种、良料、良舍、良法)配套技术”、“冬季暖棚养猪技术”、“鸡粪再生饲料养猪技术”、“猪人工授精技术”、“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仔猪代乳料的应用”、“新型猪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猪疫病防治新技术”、“人工种草及水生饲料喂猪新技术”等20余项新技术。1995年,全市生猪129万头,出栏56.8万头,可繁殖母猪存栏4. 8万头,肉类总产量11. 5万吨。1996年至2005年,各级政府把牧业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主导产业,作为农产品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主力军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05年,生猪253万头,出栏185. 5万头,可繁殖母猪存栏15.5万头,肉类总产量34.4万吨。
羊 1986年,全市羊饲养量为4.6万只,其中绵羊2.2万只,山羊2.4万只。通化市境内的草山、草坡、林间林下草地的草质低劣,山坡灌木荆棘丛生,不适合放牧绵羊。山羊因在放牧时啃咬树木,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相矛盾,故养羊业受到限制。1995年始,通化市以引进山东的优良品种“小尾寒羊”为突破口,以实施“银养工程”项目为拉动力,推行“舍饲圈养”方式,推动养羊业发展。2005年,全市羊40.6万只,其中绵羊14. 8万只,山羊25.8万只,比1986年增长8.83倍。
兔 1986年,全市兔饲养量为3.4万只。1996年后,由于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出口的需要,兔肉、兔皮、兔毛的需求量增加,养兔业得到较快发展,1997年,全市兔饲养量突破10万只。2005年,兔饲养量为23.6万只,养兔业占牧业收入的比重为0.5%。
第三节 家禽饲养
鸡 1986年,全市饲养肉鸡43.9万只,比1985年增加23倍。1987年以后,肉鸡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柳河、辉南、梅河口等县(市)先后成立华龙公司、康华公司、卓越公司,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向广大饲养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供雏到户、饲料到户、技术到户、防疫到户、收购到户的“五到户”模式。1988年至1995年,先后研究推广“肉鸡网上平养技术及产品加工技术”、“产蛋鸡笼养技术”、“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技术”、“自配蛋鸡饲料技术”、“肉鸡加工废弃物利用技术”、“鸡新城疫免疫新技术”、“鸡新城疫抗体监测技术”、“鸡马立克双联苗的推广”、“肉用种鸡限制饲养技术”、“应用肠羽粉配置肉鸡浓缩料技术”等10余项新技术。2005年,全市肉鸡7 988万只,蛋鸡发展到579万只,肉鸡出栏6 810万只,蛋类总产量5.9万吨。每只产蛋鸡年平均产蛋17公斤,蛋料比为1:2. 6,肉鸡的肉料比为1: 2.2。
鸭鹅 1986年,全市鸭、鹅饲养量分别为42.7万只、40.9万只。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等原因,鸭、鹅饲养发展相对缓慢。1999年,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随着鸭鹅肥肝加工业的需求,使鸭、鹅的饲养业得以发展。2005年,全市鸭、鹅饲养量分别为95. 9万只、370万只。
(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