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通化市地方志专题>>方志天地

【通化市志(1986-2005)】第十七篇 畜牧业 第二章 品种及改良

时间:2025-03-17 来源:通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牛改良 1986年,通化市黄牛品种主要由蒙古牛及朝鲜黄牛经过长期杂交而形成当地土种牛。主要应用利木赞、西门塔尔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应用黑白花奶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地奶牛。黄牛改良效果明显,杂交一代6月龄平均体重147公斤,比同龄当地黄牛重70公斤。1987年,全市黄牛冷改点70处,黄牛冷改面占可繁母牛的10%,受胎率为70%。1988年,市改良站会同省农科院畜牧所在梅河口市杏岭乡搞牛胚胎移植试验,移植36头黄牛,妊娠23头,成功率为63.8%。1992年,开展“金牛工程”,发展食草型家畜,全市牛冷配点发展到155个,当年冷配黄牛36 908头,受胎率80%,黄牛冷改面30%。是年,全市开始推广实施细管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取代以往颗粒式冷配技术。是年,应用细管冷冻精液配种3 100头,占冷配牛总数的16.4%,受胎率85.27%,比以往颗粒式冷配提高5.27个百分点。1996年,全市发展冷配点181处,初步形成配种(点)网络化,受胎率84%,比1992年增长4个百分点。2000年,制定通化市家畜繁育改良“十五”规划,确定实施“优质肉牛轮回杂交”工程。2004年,通化市提出“黄改奶”工程,梅河口市家畜繁改站利用当地黄牛做受体,移植两枚加系黑白花奶牛冷冻胚胎,次年产犊牛一头。“黄改奶”工程很受农民欢迎,潜力很大。2005年,牛冷配点221个,冷配黄牛8.5万头,奶牛存栏1 943头。
  猪改良 1986年,通化市猪改良采用人工授精,全市共有14处统一供精站,其中有8处开展猪的人工授精工作。应用的主要品种有:长白、杜洛克、约克、克米洛夫,平均情期受胎率82.1%。1990年,通化市瘦肉型种猪场成立,为通化地区提供优良种猪,对猪品种改良工作起到推动作用。1997年以前,猪改良主要以二元为主,二元杂交比重占60%。是年以后,启动生猪“三元杂交”工程,即“长一本一约”、“杜一长一大”、“军一长一大”等杂交模式,商品猪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饲养周期缩短为5个月,料肉比3.45: 1,瘦肉率57%。2005年,全市三元杂交猪比重80%,本地原有的东北民猪、荷包猪等基本淘汰。
  羊改良 通化市当地羊的品种主要是东北半细毛羊和奶山羊。1986年,羊的改良处于停滞阶段。1991年至1999年,羊的改良发展较快,但90%本交繁殖。期间先后引进小尾寒羊、绒山羊、萨能奶山羊。2000年,通化市家畜繁育改良总站从安徽引进3只纯种波尔山羊,开展杂交改良试验。波本Fl代羔羊平均日增重136克,比本地羊提高70%。2003年,从天津引进2只波尔山羊纯种公羊,与省农科院合作搞波尔山羊胚胎移植。先后移植鲜胚胎18枚,采用双胚移植9只受体羊,妊娠率80%,产波尔山羊羔羊6只。2005年,羊改良为人工受精达1.3万只。
  鸡改良 1986年,集体、个体开始兴办养鸡场,养鸡业迅速发展。饲养的品种除当地一些土鸡外,还有引进的岩谷鸡、星杂579等蛋鸡品种和星布罗、白洛克等肉鸡品种。引进的蛋鸡品种一个饲养周期可产蛋260枚至280枚,产蛋量远远高于当地土鸡。1991年至2000年,先后引进海兰、罗曼褐、伊沙褐高产蛋鸡品种,一个饲养周期可产蛋280枚至300枚。引进肉鸡品种AA、艾维茵,平均饲养周期为49天至56天,料肉比为2.1: 1。2005年,肉鸡和蛋鸡基本实现良种化。
  鸭鹅改良 1986年至2005年,鸭鹅饲养一直未成规模,曾引进康贝尔鸭、金定鸭、樱桃谷鸭来改良当地鸭品种,但没有进行大面积推广。鹅饲养一直处在农户散养状态,主要品种有当地疤拉眼鹅、狮头鹅。
  兔改良 1986年,全市兔发展数为3.4万只。曾引进青紫篮、日本大耳兔、比利时、日本长毛兔等品种改良当地兔。1998年始,由于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出口的需要,兔肉、兔皮、兔毛的需求量增加,养兔业得到较快发展,先后引进哈白兔、新西兰兔、獭兔等肉毛兼用型种兔。到2005年,全市优良兔品种覆盖面90%,兔发展数为23.6万只。
  马(骡)驴改良 1986年,通化市存栏成龄母马11 324匹,当年人工授精3 562匹。1990年后,由于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马(骡)驴的饲养量逐年减少,品种改良工作也逐年萎缩。1995年,全市成龄母马存栏6097匹,人工授精3141匹。2005年,全市成龄母马仅存2113匹,基本就地选优、本交繁殖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