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Office of Tonghua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
通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Office of Tonghua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
第一节 传统农具
1986年至2005年,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传统作业农具主要是弯把犁、畜力两轮车、铁锹、铁镐、镰刀、斧子、锯等。这些农具在生产上应用的历史比较久远,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山区农业生产和农用运输。其根本的原因是山区山地较多,坡度大,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大中型甚至是小型农用机械到不了田间地头。因此,这些传统的人畜手工操作的农具还必须保留并应用于生产。
第二节 常规式农机具
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农田作业机械及其配套的常规式农机具主要有翻地、耙地、起垄、插秧等春耕作业机具。其牵引动力为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大型轮式拖拉机、中型轮式拖拉机和小型轮式拖拉机。1986年,全市农机总动力526 694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6 830万台,配套机具10 186台(套、件)。199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543 759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7 380万台,配套机具13 473台(套、件)。199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481 013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5 345万台,配套机具22 288台(套、件)。200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621 58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9 113万台,配套机具38 545台(套、件)。200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 049 770千瓦,比1986年增长99.3%;拖拉机保有量46 572万台,比1986年增长2.8倍;配套机具77 588台(套、件),比1986年增长6.6倍。
第三节 新式农机具
1995年始,全市农业生产广泛推广新式农机具。推广和使用的新式农机具主要有水田旋耕机、旱田灭茬机、精量播种机和水稻收割机。其中,水田旋耕机具有翻、耙两种作业功能,利用旋耕机翻耙的水田,还可以节水50%;旱田灭茬机具有灭茬、翻地、耙地、根茬还田多种功能,投入生产后,受到各地农民的认可并迅速在全市推广使用;旱田精量播种机具有播种、施肥、镇压多种功能,是一种节本增效的新式农机具,适于在比较平缓肥沃的耕地上使用;水稻收割机具有收割、脱粒多种功能,体积较轻,运行灵便,收割速度快,效果好,倍受稻农的青睐。1995年,全市推广使用新式农机具5 399台。其中,水田旋耕机122台,旱田灭茬机1 737台,精量播种机249台,施肥机2 740台,施药机551台。2005年,全市推广使用新式农机具增加到20 952台,比1995年增长3.9倍。其中,水田旋耕机4 184台,旱田灭茬机8 652台,精量播种机5 321台,分别比1995年增长33.3倍、4.0倍和20.4倍;水稻收割机10台,比1996年增长9倍(1995年以前全市没有水稻收割机)。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生产
一、田间机械化
1986年,全市大面积开展机耕地作业,机耕地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机械化田间作业累计73 200公顷(次)。1989年,全市大范围开展水稻盘育、棚管、机插生产技术推广,通化市财政局和通化科委投资4万元用作推广和试点经费,制定水稻大棚育苗和机插秧操作规程,水稻机收割试点面积4.7公顷。1990年,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政策,开展农机示范村和统分结合的机耕队建设。全市建立农机示范村7个、机耕队27个。每年由市政府主持召开机翻、机插秧现场会议,搞试点,推广新型机械,并与各县(市、区)主管领导签订管理责任书。是年,全市机械化田间作业累计130 180公顷(次),比1986年增长77.8%。
1991年,全市农业机械进入由大型为主向中小型调整阶段,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有所下降,但机械化作业面积则保持平稳增长态势。1995年,全市机械化田间作业累计82 000公顷(次),比1986年增长12.0%。其中,机耕地、机起垅、机插秧等项常规作业平均增长8%;新推广的机械灭茬等新型农机化作业平均增长超过10%。2000年,全市机械化田间作业累计255 500公顷(次),比1986年增长2.5倍。2005年,全市机械化田间作业累计286 600公顷(次),比1986年增长2.9倍。
二、农田排灌机械化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延伸,巩固了生产基本单位的农户,为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小型排灌动力增加已经成为农田灌溉发展的新趋势。由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刺激排灌机械小型化。特别是在农业由单纯种植粮食作物调整为农林牧渔业并举后,小型排灌机械在蔬菜和特产等生产中广泛利用,排灌机械由单一的农田排灌向精养塘鱼、参园滴灌、菜地喷浇等多功能方向发展。为适应新的生产形势,各级政府在对排灌机械的发展利用上,实行农民购买机泵供给足够数量的平价柴油、金融部门对购买排灌机械的农户优先发放农业贷款等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各级农机部门帮助农民,在对排灌机械选型、维修、作业上进行义务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每年组织召开两次排灌机械现场会,解决排灌机械运作遇到的实际问题。1986年,全市农田小型排灌机械总数为6544台。1990年,全市小型实用排灌机械总数为9 999台,比1986年增长52.8%。1995年,全市农田小型排灌机械11 800台,比1986年增长80.3%。2000年,全市农田小型排灌机械总数为14 750台,比1986年增长1. 25倍。2005年,全市农田小型排灌机械总数20 244台,比1986年增长2. 1倍。
三、场上作业机械化
1986年,全市农村场上作业机械总数为10 654台。1988年,由国家和地方先后投资,全市共建立种子加工厂6处,单机17台,烘干设备4处。其中,每批30吨的中型种子加工线2条,每批60吨的大型种子加工厂1处。全市拥有种子精选机9台(部),种子精选量达到每年2 550吨,种子年烘干量达到1 200吨。1990年,全市农村场上作业机械总数10 715台,比1986年增长0.6%。在进入“八五”时期后,全市的农村场上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主要机电设备更新70%以上。全市各乡镇的通电率已从过去的90%增长到基本普及用电的水平,提高农村场上机械化程度。1995年,场上机械总数12 159台,比1986年增长14.2%。2000年,全市场上作业机械11 434台。2005年,全市场上作业机械10 280台,比1986年减少3.5%。
四、粮米加工机械化
改革开放以后,粮米加工机械化的发展由过去村、社、队集体经营逐步变为个体和集体同营或个体承包集体加工点经营的形式,加工用的机电和机械设备得到更新。1986年,全市拥有大型粮米加工户233户,加工机械11 250台。1990年,全市大型粮米加工户240户,加工机械13 120台,分别比1986年增长3.0%和16.6%,平均每乡有2户大型粮米加工户。1995年,全市大型粮米加工户255户,加工机械14 054台,分别比1986年增长9.4%和24.9%。2000年,全市粮米加工机械和电气动力105 524千瓦,加工机械9 953台,分别比“七五”时期减少2. 5%和10.7%。到2005年,全市粮米加工机械和电气动力为101 702千瓦,后勤加工机械7 769台,分别比“七五”时期减少6.0%和30.3%。
五、农用运输机械化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业运输机械也有所变化,主要是个体经营或联户经营,农用汽车、拖拉机、小型拖拉机齐头并进,成为农村运输的主体。农用车既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又是农民家庭固定资产。农用车既能搞运输,又能从事耕作和农副产品加工,也最容易进入农民家庭。、随着农村公路网的不断建设、延伸、保养、改造和硬化,农村运输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家庭式生产的条件下,较大型的运输机械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生产的新形势,而农用运输车的性能却与现阶段的农村道路条件、农民的家庭式劳作方式和农民的购买能力极相适应,并正在代替几千年来落后的运输方式和畜力运输工具,提高运输效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1986年,全市用于农用运输的机械总数为16 349台(辆、部),机械动力90 028千瓦。其中,农用汽车1 085辆,农用汽车工作量152.7万标亩,收入3 967万元。1990年,全市农用运输机械总数为17 956台(辆、部),农用汽车工作量168万标亩,收入4 562万元。1995年,全市农用运输机械总数为16 688台(辆、部),机械动力157 408千瓦。其中,农用汽车1 965辆,农用汽车工作量156万标亩,收入6 099万元。2000年,全市农用运输车总数为8 476辆,比1986年增加6. 8倍。2005年,全市农用运输车总数为20 101辆,比1986年增长23% 。